欢迎访问云开·全站appkaiyun
发布时间:2024-08-01 点此:1562次
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顶级科学奖项。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关于杨振宁的声音却变了,什么“叛徒”、“滚出中国”、“老牛吃嫩草”之类的称呼,乍一看充满了恶意。
为何杨振宁这样一位世界级科学家,会遭到部分中国网民的恶评?这一切还得从杨振宁的亲身经历说起。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杨振宁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有一部分得益于父亲的培养。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杨武之出生时,中国正处于清末,列强入侵,政局动荡。从小所见所闻让杨武之立下了“科学救国”的理想和目标。27岁那年,杨武之赴美留学,先后在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并一路获得博士学位,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数学博士。
完成学业后,杨武之马不停蹄地回到祖国,把余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杨武之长期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任职,为中国近代数学在人才和理论两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武之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暴行kaiyun下载app下载安装手机版kaiyun体育全站app下载安装,清政府割地赔款的无能,也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困苦。杨武之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报国心,这也是他无法接受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甚至与其断绝父子关系的主要原因。当然,这些都留待后人说了。
作为杨武之的长子,杨振宁受到父亲最多的关注,寄予最大的期望。杨振宁后来回忆道:“我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我后来从事物理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总之,在杨武之的精心培养和严格教育下,杨振宁从小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16岁那年,刚读高二的杨振宁就考入了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的一所临时综合性大学,由当时名声显赫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而成,朱自清、胡适、闻一多等著名人物都曾在这里任教。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八年,但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五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功勋人物、171位两院院士。
最初,杨振宁按照父亲的意愿报考化学系。但渐渐地,他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很快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后来,杨振宁转学到物理系,并顺利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
1945年,杨振宁获得了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或许是出于对父亲的敬佩和尊重,杨振宁选择在父亲的母校芝加哥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是杨振宁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正式从学生转为学者,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攻读理论物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杨振宁的人生进入了辉煌的后半段。
要说杨振宁的成名之路,就不得不提另一位科学家李政道。李政道也是西南联大的学生,毕业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李政道比杨振宁小四岁,到美国时,杨振宁已是芝加哥大学的助理教授。
杨振宁和李政道
两人既是直系上级又是学弟,在物理学上又抱有相同的理想,所以很快就相识。据悉,杨振宁与李政道早在1946年就开始合作。此后16年间,两人合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让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论》。
长期以来,科学界坚信“宇称守恒定律”(粒子的镜像性质与自身完全相同),甚至将其视为物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直到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深入研究,才证实在弱相互作用环境下,全同粒子的运动规律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基于此证明,二人提出了颠覆性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该理论一经发表,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杨振宁与李政道也因此名声大噪,次年,他们因宇称不守恒定律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现在很多人认为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在他之前的都是美籍华人。其实不然,杨振宁和李政道后来都改了国籍,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都是中国公民。
1957年的诺贝尔奖是杨振宁一生的巅峰,当然这个巅峰不是指科研成果,而是指名望。
事实上,正是在诺奖期间,杨振宁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争议。季羡林之子季成曾写过一本书,名为《李政道传》。作为李政道12年的助理,季成以第一证人的角度,详细披露了杨振宁与李政道分手的过程。
据书中记载,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两人思想上相通,合作愉快。但两人却因署名顺序问题频频发生冲突。十多年来,杨振宁经常以年龄问题为由,要求将自己的名字排在李政道之前,甚至希望自己能先获得诺贝尔奖。日积月累,这场冲突终于在1962年爆发。
就像电视剧里的主演之间的竞争一样,最先出现的名字确实会给人一种重要感。因此,最先出现的名字显然应该是那些对研究做出更大贡献的人。但问题是,杨和李对于谁首先提出了宇称不守恒这一开创性想法有不同的看法。
杨振宁在1982年的论文《诺贝尔奖论文是如何产生的》中写道,宇称不守恒这一核心思想是他提出的。李政道最初对此表示反对,但在解释劝说后才加入研究。但季成表示,宇称不守恒是李政道最早提出的,杨振宁后来才加入研究。一些激进的网友甚至指出,杨振宁在这项研究中所做的工作,普通科学家都可以做到。
总之,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核心思想到底是谁首先提出的,序列之争是否真的存在。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其他人也不要妄加猜测,妄加评论。可惜现实是,不喜欢杨振宁的网友们经常拿这件事闹别扭。
除了诺贝尔奖之外,杨振宁还有两个最大的“黑点”,为公众所熟知:不爱国、娶小媳妇。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为了进行战后重建,增强国力,中央急需科技人才。在祖国的号召下,大批留美学生选择回国。然而,当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突破重重阻碍,想尽一切办法回国服务时,杨振宁却选择留在美国,并于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
消息传开后,杨振宁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和评价一落千丈,人们指责他不爱国,甚至有人给他贴上“叛徒”的标签。据传,杨武志曾多次劝说杨振宁回国报效祖国,却一次次遭到拒绝。在得知儿子取得美国国籍后,他一怒之下断绝父子关系,至死不原谅杨振宁。仅从杨武志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民众对杨振宁留在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的反对程度有多大。
杨振宁的父亲、数学教育家杨武之
但杨振宁真的不爱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杨振宁从来没有放弃过中国国籍,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是中国人。
杨振宁选择留在美国并获得双重国籍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为了物理研究。要知道,杨振宁是一个纯理论物理学家。要研究和验证一个物理理论,无疑需要先进的设备和条件,而这些是当时中国所不具备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急需的是钱学森这样真正能造出原子弹等武器的应用科学家,也就是说,刚刚拿到哲学博士学位、还没有接触过美国先进物理学知识的杨振宁回国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一些人出于个人偏见,一直纠缠于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的事实,而忽视了他对中国的贡献。
杨振宁“身在美国,心却在中国”。1971年,当日本把魔爪伸向钓鱼岛时,杨振宁便发起“护钓运动”,利用国际影响力,坚决维护我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在同年10月举行的《冲绳归还协定》听证会上,杨振宁更是霸气十足地从历史、地理、现实等各个角度阐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让坏人哑口无言。
此外,杨振宁一直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还牵头成立了“美国华人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委员会”。1971年夏,美国一解除赴华旅行禁令,杨振宁便迫不及待地登上飞机回国,成为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华裔科学家。
杨振宁首次回国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邓稼先的妻子许鲁熙晚年接受采访时承认,“1971年杨振宁回国时,救了邓稼先和一大批核武器专家”。
据悉,当时中国正处于特殊时期,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后,邓稼先、于敏、陈能宽等十余位科学家被调往外地kaiyun官方网站下载入口,处境十分危险。危急时刻,杨振宁突然回国,要求尽快与多年好友邓稼先见面。周总理出于对杨振宁的敬重,毫不犹豫地将邓稼先一行召回北京,使他们躲过了这场灾难。
自中美关系解冻以来,杨振宁频频回国探望。正如父亲杨武之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一样,杨振宁也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他向邓小平提议在科大设立少年班,并设立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等多项针对青年学生的奖项,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此外,杨振宁还创办了“美国华人协会”,尽可能为中国学生提供赴美留学的学费,让他们专心学业。
2003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回国,无数人嘲笑他“撑不下去了,想回国退休”。但事实究竟如何?杨振宁先生不仅坚持在清华大学任教,还将自己卖掉美国豪宅赚来的100万美元和每年100万元的薪水全部捐给了清华高等研究院,用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此外,杨振宁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林家桥、姚期智等顶尖科学家请回来,并为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筹集了2亿美元的科研经费。就连南开大学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打印机、国内第一批一流的物理实验室(60多个)都是由杨振宁推动的。
几十年来,杨振宁凭借他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国做出了贡献,我们应该尊敬他,而不是无端指责、污蔑他。
至于杨振宁在82岁高龄时娶了28岁的翁帆,更是“饮过水方知冷暖”,真正的爱情可以跨越国界、种族、性别、年龄。
对于杨振宁,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